郝芳,1964年出生,198619891995年分别毕业于新浦金350vip(武汉),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新浦金350vip(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基金委地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资源与环境学部委员、AAPG Bulletin副主编、《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等学术期刊编委等职。长期从事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页岩气差异富集机理

主要学术成果:

 一、解决了生烃作用研究的重要难题,建立了较系统的超压环境生烃理论,为拓展石油勘探深度下限提供了理论基础。证明自然条件下有机质的热稳定性(控制生烃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随氧化程度增高而降低;揭示了超压发育时间、形成机制、流体组成和演化行为的多样性,证明了超压对生烃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油气组成的影响,发现了超压对不同生烃反应的差异抑制作用和超压抑制生烃反应的4个层次,较系统论证了超压抑制生烃反应的机理和不同层次超压抑制作用的产生条件。

 二、从复杂环境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方式和速率等方面发展了油气运移理论,为油气分布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应用于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论证了最大动力和最小阻力控制的油气运移路径及其产生条件,阐明了油气二次运移的屏蔽效应和优势运移通道控制的油气侧向差异富集机理;揭示了超压-构造活动耦合控制的油气幕式成藏机理及有力场所。

 三、阐明了多期构造叠加背景下已聚油气的差异散失机理和原地保存条件,建立了原油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的多阶段演化模式,为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证明我国最大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普光气田)为原油裂解气田、主力源岩为上二叠统并确定了生烃区;论证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的机制和效应,提出并证明了甲烷(最稳定的烃类)只有在液态烃和重烃气耗尽后才能参与TSR反应,建立了原油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的多阶段演化模式。